
在医院环境中,电梯作为高频使用的垂直交通工具,其清洁与维护工作对于防止交叉感染、保障患者及医护人员健康具有重要意义。医用电梯不同于普通电梯,其使用场景特殊,承载人员复杂,涉及高风险人群,因此在日常管理中必须严格执行感控标准。本文将围绕医用电梯的清洁消毒流程、关键部位处理要点以及长效维护策略进行详细阐述。
一、电梯轿厢表面的全面消毒
电梯轿厢是人员接触最频繁的空间之一,内部包括按钮面板、扶手、镜面、地面及通风口等区域,均可能成为病原微生物传播的媒介。清洁时应采用分区域、分步骤的方式进行:
- 清洁顺序:建议按照“从上到下、由内而外”的原则操作,先擦拭顶部和通风口,再依次清洁墙面、按钮面板、扶手、镜面,最后清洁地面。
- 消毒剂选择:推荐使用含氯消毒液(有效氯浓度500mg/L)或季铵盐类消毒剂,适用于大多数金属及塑料材质表面,同时具备良好的杀菌效果。对于电子设备如按钮面板,可选用75%酒精棉片进行擦拭,避免液体渗入造成短路。
- 频次要求:每日至少进行两次全面消毒,高峰时段可视人流情况增加频次,尤其是在传染病高发期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,应实行每小时一次高频度清洁。
二、按钮面板与控制系统的重点防护
电梯按钮因频繁触摸,极易成为细菌传播源。部分医院已引入抗菌按钮膜或紫外线自动消杀装置,但仍需配合人工定期清理:
- 物理清洁:使用软布蘸取消毒液轻轻擦拭按钮表面,注意不要用力按压,以免损坏按键结构。
- 电子部件保护:清洁过程中应避免液体流入按钮缝隙,若发现按键失灵或异常,应及时报修并暂停使用该电梯。
- 智能化辅助:部分医院试点安装紫外线LED按钮灭菌系统,在电梯空闲时自动启动紫外线照射,实现持续抑菌效果。
三、门缝与门槛的深度清洁
电梯门缝和门槛区域容易积聚灰尘、毛发及微生物,是清洁过程中的“死角”,常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:
- 工具选择:使用细长刷具或牙刷状清洁工具深入门缝,清除残留物;可用棉签蘸取消毒液对狭小缝隙进行细致擦拭。
- 消毒覆盖:门框边缘、地坎槽沟等部位应喷洒适量消毒液,并用抹布反复擦拭,确保无死角覆盖。
- 排水口检查:部分电梯门槛设有排水孔,需定期检查是否堵塞,必要时进行疏通处理,防止积水滋生细菌。
四、通风系统的定期维护与滤网更换
电梯轿厢空间密闭,空气流通性差,若通风系统未及时维护,易导致空气质量下降,增加呼吸道疾病传播风险:
- 滤网清洁与更换:建议每月检查一次通风滤网,视污染程度进行清洗或更换。高效空气过滤器(HEPA)能有效拦截0.3微米以上的颗粒物,适合用于医用电梯环境。
- 风机运行状态监测:定期检测风机运行是否正常,风量是否充足,确保空气循环效率。
- 臭氧辅助净化:部分医院在非运营时段采用低浓度臭氧发生器进行空气消毒,具有广谱杀菌作用,但需确保人员不在场时开启。
五、长效抑菌材料的应用与更新
随着新材料技术的发展,越来越多医院开始尝试在电梯内部使用长效抗菌涂层或贴膜,以提升自清洁能力:
- 抗菌涂层:喷涂于按钮面板、扶手等高频接触区域,通过银离子等成分抑制细菌生长,有效期可达数月。
- 光触媒薄膜:在光照条件下可分解有机污染物,具备自清洁与除异味功能,适合贴附于轿厢墙面或通风口附近。
- 定期评估效果:使用此类材料后应建立跟踪机制,定期检测其抗菌性能,确保实际应用效果符合预期。
六、人员培训与清洁记录管理
为确保清洁维护工作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,医院后勤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电梯清洁人员的专业培训,并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:
- 操作规程培训:明确不同区域的清洁标准、消毒剂配比方法、安全操作流程等内容,确保每位工作人员掌握正确技能。
- 个人防护装备配备:清洁人员应佩戴一次性手套、口罩及护目镜,必要时穿隔离衣,防止职业暴露。
- 记录与追溯机制:建立电梯清洁日志,记录每次清洁时间、责任人、使用药剂种类及用量等信息,便于质量监控与问题追溯。
结语
医用电梯的清洁与维护不仅是一项基础性的后勤保障工作,更是医院感染控制体系中的重要环节。通过对轿厢表面、按钮系统、门缝区域、通风装置等多方面的精细化管理,结合新型材料与智能设备的应用,能够有效降低交叉感染风险,营造更加安全、洁净的就医环境。未来,随着感控理念的不断深化和技术手段的持续升级,医用电梯的清洁维护也将朝着更高效、更智能的方向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