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老旧小区改造进程中,加装电梯一直是备受关注的民生工程。然而,由于涉及住户利益复杂、费用分摊难统一、邻里沟通不畅等问题,很多小区在推进过程中屡屡受阻。但在某市一个建成近20年的老旧社区中,原本分歧严重的居民最终达成了全票通过加装电梯的成果。这一转变背后的经验值得深入剖析。
该小区为典型的多层住宅区,共6个单元楼,住户以老年人为主。最初,部分低层住户对加装电梯持强烈反对态度,主要理由包括担心采光受影响、噪音增加、出行不便以及认为自身使用频率低却需承担一定费用等。而高层住户则普遍支持,认为电梯能极大改善生活便利性,尤其对于家中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而言更为重要。
面对如此明显的立场对立,小区业委会没有急于推动投票表决,而是采取了“先沟通、后决策”的策略。首先,他们组织了多次业主座谈会,邀请专业机构进行政策解读和加装方案讲解,并请来已成功加装电梯的兄弟小区代表分享经验。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有效缓解了居民的疑虑,也让大家更理性地看待问题。
与此同时,为了增强信息透明度,业委会牵头成立了一个由各单元代表组成的加装电梯工作小组,全程参与电梯选址、设计、预算编制等关键环节。特别是在费用分摊方面,工作小组参考了多个案例,结合本小区实际情况,提出了一套“按楼层递增+政府补贴共享”的分摊机制。具体来说,低层住户出资较少,中层适度增加,高层则承担较多比例,同时明确说明政府将提供一定比例的资金补贴,所有住户均可受益。这一方案兼顾了公平与效率,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。
在施工前期,还特别设置了“意见收集期”,每位住户都可以提交自己的顾虑和建议。针对低层住户最关心的采光问题,设计单位专门调整了电梯井道的位置,并采用玻璃材质减少遮挡感;对于可能产生的噪音,也制定了隔音措施。这些细节上的调整让原本持反对意见的居民逐渐转变了看法。
真正促成全票通过的关键因素,是社区党组织和物业公司的主动介入。他们不仅协助协调各方关系,还在宣传动员、矛盾调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例如,在一次关键会议上,一位原本反对的低层住户提出了“是否可以考虑未来出售房产时的价值提升”问题,社区工作人员当场联系评估专家到场答疑,指出加装电梯后的房产增值预期,进一步打消了其顾虑。
在整个推进过程中,小区形成了良好的协商氛围。居民之间不再是简单的对立,而是通过集体讨论寻找最大公约数。一些原本互不熟悉的邻居因为共同参与项目而建立了信任,甚至自发组建了后续电梯维护志愿小组。
该项目最终于去年年底完成电梯安装并投入使用。运行半年以来,整体反馈良好,不仅提升了居住品质,也增强了小区凝聚力。更重要的是,这个案例为其他类似小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模板:一是建立多元参与机制,保障各方权益表达;二是注重前期沟通,化解潜在矛盾;三是合理制定资金分摊方案,体现公平原则;四是借助外部资源和技术支持,提升项目可行性。
如今,这个小区已经成为当地老旧小区改造的样板之一。从最初的分歧不断到后来的全票通过,这段历程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工程实践,更是一场关于邻里关系与社区治理的生动教育。它证明,只要方法得当、程序公正、沟通充分,再复杂的难题也能找到解决之道。
Copyright © 2002-20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