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随着高层住宅的普及,电梯已经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。然而,在一些老旧小区或管理不到位的小区中,电梯安全问题频发,尤其是电梯光幕失灵导致夹人事件屡见不鲜,令人担忧。更令人不解的是,面对频频发生的事故,部分物业却迟迟未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更换或维修,这种漠视居民生命安全的行为亟需引起重视。
电梯光幕是电梯门上的一种安全装置,其作用是在电梯门关闭过程中,如果有物体或人体遮挡光幕发出的红外线,电梯门就会自动重新打开,以防止夹伤乘客。这一装置本应是保障乘梯安全的重要防线,但在一些小区,由于年久失修、维护不当或设备质量不过关,光幕常常出现失灵现象。有居民反映,电梯门在关闭时频繁夹到衣物、身体部位,甚至造成轻微擦伤或扭伤,给日常出行带来极大安全隐患。
令人费解的是,尽管多次发生夹人事件,物业方面却始终没有对相关设备进行更换或升级。有的物业推诿责任,称“已联系维保公司”;有的则干脆表示“设备还能用”,不愿投入资金进行更新。更有甚者,面对居民的质疑和投诉,个别物业态度冷漠,敷衍了事,甚至置若罔闻。
其实,根据《特种设备安全法》和《物业管理条例》的相关规定,电梯属于特种设备,其运行安全直接关系到公共安全,物业公司作为电梯的管理者,必须依法履行安全管理职责,定期组织检测、维护和更换老化部件,确保电梯安全运行。一旦因管理不善导致事故发生,物业公司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。
那么,为何仍有部分物业对电梯光幕失灵的问题熟视无睹?一方面,可能是出于成本考虑,认为更换设备需要较大支出,能拖就拖;另一方面,也反映出一些物业公司缺乏责任感和服务意识,将利润置于居民安全之上。此外,部分小区业委会监督机制缺失,也使得物业公司在缺乏外部监督的情况下,放松了对自身管理的要求。
事实上,电梯安全事故往往具有累积效应。一次小小的夹人事件,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,可能最终演变为严重的安全事故。2018年湖北某小区电梯夹人致死事件就是一个血的教训。当时电梯门因感应器故障未能识别出被困儿童,导致悲剧发生。事后调查发现,该电梯此前曾多次出现异常,但物业未能及时排查隐患,最终酿成惨剧。
要解决电梯光幕失灵、物业不作为的问题,首先需要加强监管。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小区电梯安全的检查频率,建立动态监管机制,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电梯责令限期整改,并对拒不整改的物业企业依法追责。其次,应推动物业信息公开透明,让业主能够了解电梯维护情况和费用使用明细,增强公众监督力度。再次,鼓励成立规范的业主委员会,通过集体决策方式督促物业履职尽责,必要时可依法更换不负责任的物业公司。
与此同时,物业企业也应主动提升服务意识,树立“安全第一”的理念。电梯虽小,却是居民每日必经之地,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住户的生命健康。作为服务提供者,物业不应只关注收费而忽视服务质量,更不能以“尚可使用”为借口逃避应尽义务。
对于广大业主而言,也应提高维权意识,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,必要时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。只有形成政府监管、社会监督、业主维权三位一体的安全管理体系,才能真正杜绝电梯“带病运行”的现象。
总之,电梯光幕失灵不是小事,它关乎每一个居民的出行安全。物业企业的职责不仅是收取管理费用,更应承担起保障居民生活安全的责任。面对安全隐患,任何拖延与敷衍都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。希望各地物业能引以为戒,切实履行职责,让每一部电梯都能安全、平稳地运行,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安心出行。
Copyright © 2002-20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