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电梯行业,保养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设备的运行安全与使用寿命。近期,成都某电梯维保公司因未能通过电梯保养验收而引发广泛关注。本文将以该案例为基础,分析其失败原因,并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,为行业内其他企业提供参考。
该维保公司为成都某大型住宅小区提供电梯保养服务,服务合同为期三年。根据合同约定,每季度需由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一次电梯运行状态评估,并提交保养验收报告。2024年第三季度的验收中,该小区的多部电梯未能通过验收,主要问题集中在设备运行异常、保养记录缺失、部件更换不及时等方面。
此次验收失败不仅导致维保公司被甲方通报批评,还面临合同终止的风险,同时对公司在行业内的信誉造成了不良影响。
验收过程中,第三方检测人员发现该公司的保养记录存在严重缺失。部分电梯的月度保养记录不全,甚至出现连续两个月无记录的情况。此外,部分记录内容填写不规范,缺乏维保人员签字和客户确认信息,导致无法追溯保养过程。
检测发现多部电梯存在门锁触点磨损、曳引机制动器间隙超标等安全隐患,但维保人员未能及时更换相关部件或进行有效处理。这些隐患虽未引发安全事故,但已构成潜在风险,验收标准中明确要求此类问题必须在保养过程中及时处理。
维保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齐,部分人员对新型电梯控制系统不熟悉,导致在保养过程中未能发现隐藏问题。此外,部分员工责任心不强,存在走过场、敷衍了事的现象,未能严格按照保养流程执行操作。
公司缺乏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,对维保人员的工作质量缺乏定期抽查与评估。管理层对项目执行情况掌握不足,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工作中的问题,导致问题积累,最终在验收中集中暴露。
建议公司建立电子化保养记录系统,实现保养数据实时上传、自动归档与可追溯管理。同时,应明确记录内容标准,包括维保日期、项目、人员、客户签字等必要信息,确保每一份记录真实、完整、可查。
制定详细的电梯隐患分级管理制度,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处理。对于A类严重隐患(如制动器故障、门锁失效等),应立即停梯维修;对于B类一般隐患(如导靴磨损、润滑不足等),应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,并由专人跟踪闭环处理。
定期组织维保人员参加技术培训,特别是针对新设备、新技术的专项培训。建立员工考核机制,将保养质量、客户满意度、隐患处理效率等纳入绩效考核指标,提升员工责任心和技术水平。
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,定期对维保项目进行抽查和评估。可引入第三方质量审核机制,对重点项目的保养质量进行独立评估,发现问题及时整改,形成闭环管理。
定期与客户沟通电梯运行情况及保养成果,主动收集客户反馈意见。通过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,不仅有助于提升服务质量,也能在验收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理解与支持。
电梯保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,涉及技术、管理、人员等多个方面。此次成都通力电梯保养验收失败案例,为行业敲响了警钟。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、强化人员培训、落实责任机制,才能真正提升电梯维保质量,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。
维保企业应以此为鉴,认真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,积极整改,不断提升服务水平。同时,行业主管部门也应加强对维保企业的监管,推动整个行业向规范化、专业化方向发展。
Copyright © 2002-20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