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电梯困人事故频发,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。从住宅小区到写字楼,从商场到医院,电梯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垂直交通工具,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安全。然而,令人担忧的是,尽管相关部门多次强调电梯安全的重要性,各地也出台了相应的管理规定,但电梯故障、困人、甚至坠落等事故依然屡见不鲜。
以某市为例,2023年全年共接报电梯故障事件超过5000起,其中被困人员事件占了相当大的比例。这些事件中,有的是因为电梯年久失修,有的是日常维护不到位,还有的是因为管理责任不明确。虽然大多数被困人员最终被成功解救,但每一次事故的背后,都暴露出电梯安全管理体系中的种种漏洞。
按照国家相关法规,电梯的使用单位、维保单位和监管部门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责任。使用单位应当建立电梯安全技术档案,定期组织安全检查;维保单位则必须按照合同约定,定期对电梯进行保养和检修;监管部门则应加强监督抽查,对违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。然而在实际操作中,这些制度往往流于形式。
在一些老旧小区,电梯老化问题尤为突出。由于缺乏专项维修资金,电梯维保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。有些物业公司在电梯出现故障后,不是第一时间组织检修,而是采取“临时应急”方式处理,导致小问题拖成大隐患。更有甚者,部分维保公司为了降低成本,存在“走过场”式的维保行为,维保记录造假、维修人员资质不全等问题屡见不鲜。
此外,监管力度不足也是导致电梯安全隐患长期存在的原因之一。虽然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每年都会开展电梯安全专项整治行动,但检查频率低、覆盖面有限,难以形成长效机制。一些地方的监管还停留在“事后追责”阶段,缺乏对潜在风险的主动排查和预防性管理。
值得警惕的是,一些电梯事故的发生并非完全不可预见。例如,某小区电梯在事发前一周就曾出现异常抖动和开关门不畅的情况,但物业以“小问题”为由未及时处理,最终导致居民被困近两个小时。这类事件暴露出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,更是责任意识和安全管理机制的严重缺失。
要真正解决电梯安全问题,不能仅靠事后处理,更需要从源头上加强管理和预防。首先,应加大对电梯维保行业的监管力度,建立维保企业信用评价体系,对维保质量不达标的企业实行“黑名单”制度,从源头上杜绝“假维保”现象。其次,应推动老旧电梯更新改造,政府可设立专项资金,引导和鼓励小区通过业主自筹、财政补贴等方式筹措资金,从根本上消除设备老化带来的安全隐患。
同时,社区物业管理部门应切实履行安全主体责任,建立健全电梯安全管理制度,落实日常巡查和应急响应机制。对于电梯运行中出现的任何异常情况,必须第一时间报告并组织专业人员处理,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或隐瞒。
在技术层面,可以引入智能化监管手段,例如安装电梯运行监测系统,实时掌握电梯运行状态,对异常数据进行预警,提高事故预防能力。此外,还应加强对居民的安全教育,普及电梯使用常识和应急处理方法,提升公众在突发情况下的自救能力。
电梯安全,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。每一次事故的发生,都是一次深刻的警示。我们不能再让“电梯困人”成为一种常态,更不能让“事后追责”成为唯一的处理方式。只有真正建立起责任明确、监管有力、技术先进的电梯安全管理体系,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,让每一部电梯都成为真正安全、可靠的“上下通道”。
Copyright © 2002-2025